首页 > 新闻速递 > 正文

党史回眸|万隆会议展大国风采

翻开百年历史画卷,历史如星辰般闪耀。正值建党100周年之际,我们推出党史学习教育之党史回眸栏目,让我们浸润于党史这本教科书,回望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抉择,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。


1955年4月18日,中国、印尼等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召开第一次亚非会议,史称万隆会议。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,讨论有关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。

图|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会场(来源:新华网)


PART 1

风云际会

开拓大国外交

新中国成立不久,我国在外交上处于被孤立的状态,经济实力也比较弱。为了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,中国积极参与、推动万隆会议,周恩来总理亲自率领代表团出席会议。但当时,与会各国的情况复杂,社会制度、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异,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也不尽相同。

一些敌对势力也趁机生事,国民党特务炮制了“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”,美国还捏造说中国要“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”,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。作为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,万隆会议对于中国代表团而言,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

图|周恩来总理走在万隆亚非大街上(来源:人民网)


PART 2

力挽狂澜

彰显大国智慧

在大会上,虽然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和平友好的诉求,但也有国家代表表示了对中国的疑虑,有些则直接攻击共产主义。会场的气氛越发紧张。周恩来决定不按原稿发言,另做补充发言。

在大会召开的第二日下午,周恩来总理登台讲话,开门见山地指出:“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。我们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。”

A358

图|周恩来总理与外国代表交谈(来源:央视新闻)

周恩来总理用充满智慧的阐释,平等的态度平息了争论,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,一举扭转外界对新中国的偏见,会议气氛也因此发生了积极的变化。

与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精神相一致,会议最后发表的公报提出了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,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的“万隆精神”。中国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
PART 3

掷地有声

展现大国风采

在万隆会议上,对某些国家针对中国、制造矛盾的行径,周恩来总理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、增强与会国的团结,以及表明中国立场,提出“求同存异”的基本方针。

图|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(来源:人民网)

求同存异,意思就是要寻求大家的共同利益,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。在会议上,周恩来总理表明亚非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,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,那就是“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”。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,并不妨碍亚非国家的团结,大家应该抛开分歧、搁置争议,为了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。

“求同存异”的方针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的支持和拥护,“求同存异”从此也成为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一直倡导的方针。


PART 4

继往开来 

坚守大国使命

中国倡导的“求同存异”,成为万隆精神核心内涵。今天,虽然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、冷战对峙不复存在,但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分歧并未全部解决。某些西方国家仍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干涉他国内政。

作为万隆精神的始创者之一,如今的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,中国始终把握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,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。中国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、发展利益的基础上,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。

图|中国外交天团新时代继续传承万隆会议精神(来源:央视新闻)

同舟共济,合作共赢。中国一直致力于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,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,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,让万隆精神的幼苗茁壮成长、开枝散叶。


周恩来总理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智慧影响深远。今天,我们继续发扬“求同存异”的万隆精神,并进一步倡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,坚定维护世界和平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,打造共建共享、合作共赢的外交环境,建设一个持久和平、共同繁荣的世界。

内容来源:人民日报评论、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、央视新闻、新华社

新闻速递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